劉兆佳是非一般學者,97前當過「港事顧問」、兩屆特區「軍師」,如今掛上「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」職銜,則變成中央對港政策發言人。但凡政事評論,處處有他身影。新班子將出爐,問他治港思維要怎變,訪問兩小時,他講得最多是:「官員人才供應要徹底改變!」
撰文:黃愛琴 本刊記者
三大新形勢
特首選舉將至,這位兩朝元老繪形繪聲描述香港將會不一樣,奉勸新一屆特首要把握新形勢,履行新任務。
一、西方壓制香港:
2015年,劉兆佳已出書告誡西方對香港態度轉變,皆因不能接受中國崛起,挑戰國際秩序,並視香港為壓制中國的棋子。不過2019年後美國制裁香港官員、禁止出口高科技,他亦始料不及。無論如何,中美鬥爭格局成形,「新特首要防範西方對香港採取更嚴厲的手段,最擔心是金融戰、貿易戰,阻止人民幣國際化」。
二、助國家進軍歐亞:
國內形勢亦有變,未來大戰略是連接歐亞,建立龐大經濟體,破解美國圍堵與脫鈎,例子有「一帶一路」、《中歐投資協定》、中俄合作等。作為金融中心的香港,自然有新任務。「香港一定要利用中國的惠港政策,特別是大灣區、前海,同時協助國家進一步走出去,聯繫歐亞經濟體。」「以往許多特區官員抗拒融入國家發展,擔心失去高度自治,看不起內地,這種心態要改變。」
三、首要拼民生、經濟:
《香港國安法》實施後,反對勢力難以立足,拚政績必須幹實事。「政府在民生、經濟問題上要扮演改革角色。日後稅制也要重新審視。到底簡單低稅制是否一成不變,是否能夠達到政府積極有為的作用呢?」
雖然未必能做「大政府」,但他認為政府應積極推動產業政策,捨棄過往視作金科玉律的「積極不干預」。「過去政府就話我唔pick the winners,其實一路都作出了選擇,就是金融業。」
吸納內地、歐亞專才
由「小政府」過渡到「有為政府」,劉兆佳坦言難度不小,最關鍵是「唔好靠依家呢班人」,皆因要幾十歲的人改變思維太困難。
「如果政府有新任務、新職能,政務官在知識、能力、視野方面都不足夠。他們每隔幾年就調職一次,話係通才,實際上樣樣都唔太通,點樣應付日益複雜、專業化、知識化的管治要求?」
自問責制推出後,他稱嚴格上「公務員治港」已成過去式,卻始終未培育到一批有遠見的政治領袖。當務之急,是要不拘一格招攬人才。「要吸引多些來自不同地方的人,不能排斥內地人才,特別那班內地海歸,他們可以幫助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。」
當年他在中央政策組,就曾經推動吸引亞洲、非洲、中東人才來港,但迴響有限。「問題是,中國要搞歐亞經濟共同體,香港人來來去去不是講中文、就是英文,大學的亞洲研究中心都是研究中國為主,有幾多人了解日本、東南亞?」
人才選拔方式亦要轉。「以前你想做公務員,大學畢業考入來,咁就死得喇。一路升遷的過程中,就被上級潛移默化,變成因循守舊。」他建議政府內部要引入更多競爭,而外聘人才不一定要當公務員,可以加入公營機構,或者以合約方式聘請,增加用人靈活性。
特首不能墨守成規
談到他心目中理想的特首人選,他提出三個要求:一、要清楚香港面對什麼形勢,以及什麼發展上的需要。二、不能跟過去政府一樣墨守成規,要將發展、創新作為首要任務。三,要有凝聚不同人才的能力。
節錄自3月號《信報財經月刊》